欢迎来到 日志词典网 , 一个专业的日志在线阅读学习网站!
昨天偶然间进入一个常给点赞的熟人的页面,随即页面弹出的是“没有访问权限”先是吃惊,随后想想人家这样也是有原因的吧。面对朋友圈被刷屏的暴力,我也逐渐将信息转移到了最原始的QQ,那个滴滴的声音曾伴随着我们走过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现在用的这个是第二个QQ号,第一个记得很清楚应该是在初中时候有的,9开头的吧,因为网络不发达的原因,当时也只是觉的那种滴滴的声音很时髦,不太频繁使用,时间一长到最后也竟然是忘记了密码。
嗯,人家锁了,也应该懂得。我想起自己见过一个邻居的微信签名:从2016年起,本人朋友圈不再对同事开放。第一秒觉得郑重得有点矫情,但转念一想,她一定是遇到过一些不快的互动才这样决定的吧。每个人开放自己私人空间的程度,是由自己的心理决定的。
有一阵,我喜欢读心理学的书,在朋友圈偶尔发些自己的感想。有个老同学评论说:太学究了,看不懂,我喜欢看白话。她一再发表类似评论,仿佛我是为了在她面前装才写那些文字。这让我觉得烦恼:看不懂就略过呗,干吗非得来告诉我。她总是在朋友圈求点赞求投票,我也没上前去评论表达不喜欢,虽然心里默默质疑过——不知她哪来那么多活动要集赞求奖品。有个段子说,一些在老家工作的朋友,似乎人生最大的烦恼就是要给孩子萌宝大赛拼个名次,得一套免费的写真。看到这个段子,我就想起了她。
她在朋友圈转发一段话,说赞同某个朋友的观点,说得真是太好了——其实那句话摘抄自某大V的微博鸡汤。很多人都抄别人的话当成自己的,朋友圈又不在乎著作权。她爱鸡汤,爱集赞,这个老同学槽点很多,但她是发小,虽然现在共同语言不多,屏蔽显然太伤感情。
《黑镜》圣诞特辑里,男主角最终受到的惩罚就是被整个世界屏蔽掉,所有的人在他眼中都是模糊的。这个处罚真是可怕,相当于在人群中被流放了。倒不是那些人的清晰面孔和信息对他有多么重要,只是那样直白的屏蔽太过不友好,让人时刻感受到不受欢迎。
信息庞杂,选择不看别人的朋友圈倒可以理解,而且不友好的程度没那么明显。
发现分组这个设置时,有一段时间,很是惊喜,主要是我爱分享自己的读书生活心得,而不想给那个老同学增添烦恼,而且朋友圈被迫加过几个不那么熟又缺乏分寸感的人,嘴贱毒舌又不自知,我的一切都不想被他们评价,能关到小黑屋最好。
记得我开了个人公众号之后,有个小学同学赶来相认,后台留下自己的微信要我加她,我以为她是叙同窗情谊,结果加为好友之后一言不发,只是朋友圈被他刷屏了“袜子微商”。
有人烦晒娃,有人烦晒新知,有人烦鸡汤,有人烦鸡血,有人烦代购,有人烦投票,而表面上总还要过得去,屏蔽或者拉黑这件事只对没有利害关系不必常常相见的人才能做得出。
归根结底,其实一句话
门不锁,却希望人家懂得,是件很难的事情。
快搜